13969074155
来源:BB贝博狼堡平台注册 发布时间:2025-10-11 11:25:14 陈笃彬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福建省泉州市人,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在各级各类刊物
陈笃彬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福建省泉州市人,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各级各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4项、福建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1项。主编、合著、独著著作11部。
地方大学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地方大学在破解历史和现实难题、迎接未来的挑战中,必须谋求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欧、美、亚、拉、澳等一些区域性大学在摆脱生存发展困境,由弱转强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可当作我国地方大学学习借鉴、促进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一。福州大学作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区域性高校,近年来在学习、借鉴创业型大学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处于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现实和国内日益市场化的制度环境中,我国地方大学必须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探索出对自己最合适由大做优变强的发展路径,以适应时代巨变,更好地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贡献。其中,选择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是地方大学必须理性思考的深层理论与实践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全国1983所普通高校中,部属高校110所,其余的1873所均为地方大学,大部分为省属高校,少部分为地市厅属高校。在现有体制背景下,我国地方大学在实现事业科学发展中面临如下一些难题:
首先是办学经费投入不均。由于施行高等院校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和举办主体所形成的财政拨款体制,产生了部属院校和地方大学在办学经费拥有量上的不平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5.5%的部属院校可以直接获取国家财政拨款,经费相对充足;而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94.5%的地方大学,无论是在生均经费支出,还是预算内生均经费支出,与部属高校的差距日益扩大。
其次是高额债务风险难题。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数据,截至2005年底,全国高校贷款余额达2001亿元,因为高等教育扩招、办学规模扩大和新校区建设而形成的高校债务风险逐步显现,个别高校由于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在贷款总额中,地方大学的贷款总数占了绝大部分,至少在1500亿元以上。不少地方大学负债都在10亿元,甚至20亿元以上,有些学校年收入不到3亿元,每年仅够付息。相比目前地方大学无力偿还贷款本金,部属高校的债务风险相对较小。
第三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难题。大学扩招是政府大力倡导的行为。事实上,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并不具备大规模扩招后相应的培养能力,校舍、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图书资料、计算机房、网络设施等教学条件均不足以满足学生数量快速膨胀的需要,大多数学校的师资队伍生师比也急剧提高(最高年份2002年曾达到19∶1),高等教育人才教育培训质量迅速下滑是必然结果。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投入25亿元专项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方面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教育培训质量。然而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大学获得的资源仍然不容乐观,仅举一例:在2007年、2008年的4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名单中,100多所部属高校拥有216个,而1800多所地方大学只拥有184个。地方大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然一定要通过自身寻找资源供给。
第四是提升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难题。我国地方大学与大多数部属高校发展、建设水平的差别,主要就在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高低。在反映科学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实力的国家重点学科分布方面;从体现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标志性成果分布上;在体现高水平的人才教育培训和创新平台方面;从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趋同方面,都显示出地方大学的劣势地位。
第五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目前,我国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数量增量释放效应,其引起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日益凸显,就业形势严峻。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体上长期处在弱势。地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面临着部属院校毕业生的强有力竞争,而且还要突破体制性障碍和收到全社会的岗位数量和结构、就业市场发育程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就业外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教育质量等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因素制约。可以说,地方大学如果不提高人才教育培训质量、合理地促进数量和结构的协调发展,那么地方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境地。
20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也曾经经历或存在与目前我国地方大学生存发展诸多相似或相同的瓶颈和难题,欧、美、亚、拉、澳洲的一些大学相继实践了“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从而有效摆脱办学、财政危机等困境,实现由弱变强,乃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他们成功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众多地方大学的学习和借鉴。
在美国,进入20世纪,威斯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了著名的“威斯康辛计划”,后来形成了以“州立大学服务于所在州人民”为核心的“威斯康辛思想”。威斯康辛大学率先走出“象牙塔”,步入现代生活,向公众传播知识,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技术服务,并以此为立校之本。这种做法目前在美国已蔚然成风。
20世纪中后期,由于政府大幅度削减对高等教育的资助,美国大学的社会职能经历着新一轮转变,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为典型代表的一些州立大学,把“威斯康辛模式”又向前推进,他们利用自身的人才教育培训和科技资源优势,置身和投入到一波又一波的新技术浪潮、知识浪潮和全球化浪潮中,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壮大自己,慢慢成长为典型的美国创业型大学。
美国波士顿银行于1997年发表题为《MIT:冲击创新》的报告。该报告数据显示,如果把MIT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第24位。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英国的沃里克大学、荷兰的特文特大学、瑞典的恰尔默斯大学、苏格兰的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芬兰的纽恩苏大学5所大学为代表,欧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屈居边缘地位和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的许多二、三流大学,激发起院校内部变革和发展的雄心,竞相作出改革和调整,努力寻求多元化的资产金额来源、积极争取尽可能多的大学自主、自治权利,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型大学”。
美国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通过长期追踪调查研究沃里克大学等欧洲5所和非、拉、澳洲3所二三流大学面对艰难抉择或社会变革时所进行的朝气蓬勃的创业努力后,得出结论:“二三流大学更容易成长为创业型大学。”他认为,此类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的边缘地带,是不被政府和社会所重视的,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它们所面对的生存压力日益严峻。
在创建创业型大学方面,福州大学首先是确立体现时代特征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福州大学深刻地认识到:确立创业型大学办学理念,建设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是适应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要求。围绕着建设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的奋斗目标,学校做了各种准备工作,比如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学习、借鉴创业型大学办学理念,建设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推进体现创业型大学发展要求的制度创新,构建适应创业型大学发展需要的政策环境,等等。
其次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促进学校三大功能深层次地融合和协调发展,努力创造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基础条件。学校以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契机,坚持把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把提升学术水平和提升对海峡西岸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贡献度作为建设区域创业型强校的两个重要坐标系,通过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施“高校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六大工程”和“福州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推动学校三大功能的深层次地融合和协调发展,促进学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良性互动,逐步的提升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水平,学校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融入度和贡献度不断的提高,从而创造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基础条件。
一方面,学校把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贡献度作为战略基点和长期任务。另一方面,学校格外的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以创业教育带动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以上两项工作,目前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比如:福州大学已先后与厦门等六个地市以及三明市梅列区等4个区县建立科技同发展合作工程,带动全省9地市、85个区县支柱产业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发展,成为各地市(区、县)产业集群的技术支撑平台和科学技术人才培育与培训支撑平台。
近两年,学校先后与联想集团等26家单位,就“预就业”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通过“预就业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学校已形成校外实习基地320多个,其中签约实习基地190多个。“预就业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和合作教育的另一形式“新楚创业助力工程”已在全校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