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来有网友反映,其乘坐某航班时,乘务人员给乘客发放的坚果包过期了10天。有乘客发现后,机组许诺给予1000元的补偿,但要求签署保密协议。
有网友质疑:“好歹也是大公司吧,坚果发之前都不看日期吗?”更令人惊惶的是,机组许诺给予1000元补偿,但有必要签署保密协议,特别是有媒体发表,“机组人员把人堵在廊桥,有必要填完身份证号签完字再支付宝扫码把钱领了才让走”。
从法律上讲,向乘客发放过期食物,于法不容。对乘客进行补偿,本便是分内事,谈不上开恩,更不能设置条件,以此挟制乘客封口。
这种“花钱捂嘴”的做法,极不可取。一来,暴露出涉事航班文过饰非的思想,正确的姿势应该是痛痛快快地抱歉,利利索索地纠错和敞豁亮亮地补偿。二来,也阐明涉事航班只想排难解纷,而罔顾正常、合理和合规程序。
如果然介意“风评”,就不要犯错,抑或犯错后采纳真挚姿势止损。违背法治精力的保密协议,令人恶感,火上浇油,非但保不了密,反倒掀起了更大的风云,真是何苦来哉?
令人悲痛的是,实际中有不少职业拿签署不合理的保密协议做筹码。比方,要拿补偿,先签保密协议;想要补偿,签了保密协议再说。从法律上讲,保密协议是合同的一种,但条件是内容得合规合法,得出于两边的实在志愿,而一些所谓的保密协议便是封口令,是经不起琢磨的。
详细到这起事情,应该反思的是,过期食物为何“飞”上高空?食物安全漏洞是怎么构成的?怎么完善通明高效的投诉机制?
现实再三证明,“封口式补偿”必定加重信任危机,一旦顽固坚持掩盖问题优先于处理问题的陈腐思想,终究只会引发更大的舆情。真挚抱歉,诚笃纠错,及时补偿,才是止损的“选择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