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莞城街道东正新河横街,一栋不起眼的小楼,一个不规则的小院,组合成了占地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的空间,这是2020年7月正式开放的莞城生态环境教育实践基地,是莞城街道专门为城市中小学生亲近自然而创建的自然“小天地”。
建立这个基地,是东莞市首届环保攻坚卫士、莞城街道生态环境分局综合股股长钟晓燕多年来的愿望,也是她从事环保宣教工作20多年来坚守奉献、砥砺前行的追求之一。
该基地践行“孩子们的一小时自然时光”和小手拉大手的环保理念,充分的利用室内室外空间,为城市的孩子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实践自然的环境宣传教育场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基地占地面积不足300平方米,却在开放短短5个月内,利用周末时间引领周边的孩子开展了近20期、时长近100个小时的自然与环保公益实践活动,其经验可为其它社区借鉴、复制和推广。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钟晓燕从小就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上世纪90年代从中山大学环境学专业毕业后,她回到家乡从事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
工作时,钟晓燕是深受同事们喜爱的百事通,工作之余,她是社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员和辅导员。东莞不少小学、幼儿园,甚至环保基地都纷纷聘请她给孩子们上自然环境课,因为基地的志愿者和孩子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大自然相关的昵称,她也成为了孩子们爱戴的“兔子老师”。
“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系统工程,环境教育要抓小抓早、必须从娃娃抓起,而城市里的孩子们却缺少机会去真正亲近自然、实践自然”,多年来,钟晓燕始终致力于奉献与滋润莞城环保宣教这方沃土,期望用环保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从小养成保护自然的习惯。
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少孩子对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的情感认知链较弱,并不能主动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通过长期观察与思考,钟晓燕发现,如果孩子们能在课余时间抽出1小时,来到户外关注自然、关爱环境,就能慢慢的发现自然美,并逐渐将其汇聚成强大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正能量。
为此,多年来,她迫切地期望能通过个人的资源、人脉和专业,为周边的孩子们建设一个亲近自然的实践基地,为孩子们融进大自然提供专业的服务,让他们在这里尽情发挥孩童的无限想象,亲自观察自然、养护花卉、耕种农作物、照顾小动物,让学习之余走进自然,学到知识、流出汗水、享受快乐。
“再难也要闯出一条路来”,抱着这样的决心,钟晓燕亲自参与,搞设计、跑场地、批手续、开课程,每个环节、每分每秒都让她觉得在跑一场马拉松——而这一过程几乎耗尽了她日常的全部精力。
2020年6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还处于拉锯战期间,城市的孩子们正在为复学和外出烦恼时,钟晓燕与莞城生态环境分局志愿服务队创办的莞城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建成挂牌,7月正式开放。
基地在每周日下午2—5时开放,原则上让参与者集中活动仅1小时(分批次安排活动共约3小时),人员、时间和课程基本确定。馆长、讲解员和辅导员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分组开展实践活动,共同探索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友好模式。
“孩子们的一小时自然时光”,这一简单明了又温暖的名字就是环境教育基地的命名。基地教育对象为该社区的中小学生,教育方向主要是为孩子们传授自然环保知识、提升认知动手能力、拓展理性实践思维。
步入小院,不难发现基地被划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室内部分包括3个学习活动室:星辰阅读室、幼儿活动室、环保小讲堂。室外部分是孩子们参与创造的活动场地,螺旋花坛、种植对比实验区、种植观察区、简易雨水收集实验区......每一村泥土中都留下了孩子们与自然互动的痕迹。
此外,多种类型种植观察区、动物丰容区、昆虫旅馆、鸟儿能量补给站、鸟儿澡堂(干、湿区)、生态游戏飞行棋、水生动植物观察池(水质净化学习区)等等设施和区域也正在建设中。
在院子里,指导老师把孩子们分成5人或7人一组,在仔细听完老师的任务安排后,组员们一起商量讨论怎么样才可以完成种植任务,怎么样才可以种出更好的菜果。菜圃底层铺设树枝树叶,然后拿锄头小桶等劳动工具去地里挖泥、运肥,把菜种埋入用双手揉细的上层泥土,轻轻淋上水后就静待菜种发芽出土。同时,还有一些孩子在老师指导下,为受伤的动物包扎、清洗伤口,拿着水管冲洗鸟笼兽笼。在其中,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也结识了不少新朋友,院子里其乐融融,充满欢声笑语。
有时候,“兔子老师”也会给孩子们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对比种植试验任务——同样种西红柿,泥土不同、气温不同、肥料不等、阳光照射时间不同等条件下,西红柿的生长会受到什么影响?怎么样才可以种出又大又甜的西红柿?孩子们在漫长的种植过程中,通过集体观察思考、总结经验,一直在改进种植养护技术,最终在累累硕果中找到答案。
“环保要从娃娃抓起”,在基地里,钟晓燕和她的队员们把这句口号变成了现实。
基地开放以来,通过系列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学会了菜果种植、照顾小动物、给鸡窝鸟窝丰容等自然知识,还让更多的孩子把环保理念带回家,传播给身边人。据基地实践辅导老师“燕子”介绍,半年多来,很多五、六年级的孩子接受培训后,都自发报名成为了社区环保志愿者,综合能力不断增强。
孩子们通过学习,也形成了注重环保的好习惯。在每次来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带来家里闲置的木箱木柜,有的捡来废弃的瓶瓶罐罐,还有的把家里多余的工具和种子也带来了。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看着自己种植的菜果开花、结果,养好伤的小动物回归自然,变废为宝的物品得到循环利用,他们也忍不住拉着亲戚和同学过来欣赏自己的杰作,介绍一些环境保护的小道理,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这样充实的课外一小时中,孩子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环保认知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小松来自单亲家庭,由于家长忙于工作而没时间陪他,久而久之他便沉迷电子科技类产品,节假日也只想宅在家里玩游戏,拒绝外出与人交往。听闻基地的活动,小松家长特地找到学校老师,希望让孩子来基地参加活动,转移精力,改掉劣习。
然而,因为以前很少参加劳动,小松连最基本的劳动工具都不会使用,种植知识、劳动技能都几乎为零。在钟晓燕和志愿者们的耐心引导和真诚帮助下,很快,他便在集体活动里找到了乐趣,脸上的笑容慢慢的变多,每个周末都积极来基地参加活动。在受基地融洽氛围的熏陶下,小松不再沉迷电子游戏,并熟练掌握了多个种植技能,在学校开展环保活动时他也成为了一名“小能手”。
热爱环保事业、关注中小学生环保教育、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钟晓燕孜孜不倦的追求。2014年开始,她因工作出色被东莞市环保局任命为环保辅导员,从此经常去附近几个针镇街的中小学做环保知识讲座。
近些年来,她的环保足迹跑遍了莞城的每一个角落。莞城街道有8所小学,她的环境教育课堂几乎开设到了每一个校园。2018年至2020年,共开展环保公益讲座38次、受众超过3000人次,“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手把手传授环保知识”。
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生态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包含的是钟晓燕和她的队友对孩子们无私的大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认知、对践行生态文明之路坚定的信念。对于“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大目标,钟晓燕满怀期待:“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生态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建起来服务于人民,保护自然、节约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一定会实现。”